徐保强表示,智能运维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比如智能运维信息化后,管理幅度得以扩展,有助于企业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矩阵化;可实时跟踪设备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零件级的劣化信息报警,有助于设备维护的精准化和最优化。 常规设备智能运维的理解及做法主要为:无需人工介入,借助状态采集及AI实现对故障的预警及预测。“我们的理解主要有三点:一是应始终关注ROI(投入产出比),最有价值的做法未必是投入最多的;二是智能等于自动+判断,实现那些人工不好实现或者人工实现成本巨大的情况下,系统能够自动调整优化的工作;三是智能运维的核心是科学决策,即自动决策或者辅助决策来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判断。”徐保强说,对于有些企业或场合,智能运维和智能化维护可以看作是一回事。总体来说,智能运维的范围要大于智能化维护,体现更多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功能,智能化维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备管理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 主导团队、管理现状、基础数据、用户对象、智能运维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五大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设备管理者需要如何应对呢?“这五大问题是我们多年来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也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工业企业在信息化和设备智能运维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五个方面。”徐保强提出,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内部最好有一个跨部门的技术小组来负责此事,或者选择有专业实力的咨询公司来协助也是不错的选择。 徐保强指出,主导团队问题涉及到总体规划及系统选型问题,是方向性的;管理现状问题需要立足现实,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基础数据的完备性和科学性是系统未来运作的基石,脏数据或假数据都直接影响系统的有效运行;用户对象是系统在落地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否则主要用户不爱用,系统就是死的;智能运维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迷信高大上,上一些华而不实的设备。 在谈到数据化(信息化)如何推动智能化管理时,徐保强说,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智能运维主要还是体现在设备维护层面的智能化,因此企业在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化以后,应优先解决好功能模块间的联动关系,通过一些算法或者模型,打通维护策略的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视而不见或者敬而远之都不可取。”徐保强表示,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中国设备管理协会2017年发布的《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T/CAPE 10001-2017),从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的主线,按照这个设备管理标准提升,可最快地提升企业设备规范化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理清设备信息化的目的及要求,分步实施,可朝着设备智能运维方向逐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