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人流密集区疫情防控 “AI无感测温” 随着各地迎来大规模返程复工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学校、大型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纷纷进行体温检测工作,加强对体温异常人员和疑似患者的筛查。 然而,大部分公共场所的测温工作,均由工作人员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进行,而普通红外点温枪的测温效率仅为12人/分钟,即便使用手持热成像测温仪,效率也仅能达到60人/分钟。由于测温效率较低,有时会造成人员拥挤,并需要大量人力维持秩序。同时,如此“接近”的测温方式,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且人工检测始终存在漏检、错检的可能性,导致相关筛查工作无法有效、可靠进行。 针对人工测温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推出非接触式的热成像摄像机进行测量,但在通行人数过密或长期工作的情况下,热成像摄像机会逐渐出现较大误差,无法达到界别37.3℃的初筛标准。除此之外,热成像摄像机传感器分辨率较低,远距离拍摄时可用像素很少。行人佩戴口罩、眼镜、帽子以及有刘海遮挡额头时,都会对测温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在知晓市面上已有产品在精度和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时,商汤科技看到了通过AI来进行提升的可能性。彼时正值春节,商汤科技的研发团队放弃休假,通过电话会议等远程协作方式迅速展开产品的开发工作。 为了提高测温精确性,商汤科技利用AI算法对测温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准,将测温误差控制在±0.3℃以内,并将测温速率提升至10人/秒,是手持热成像测温仪测温速率的10倍、普通红外点温枪的50倍。此外,商汤科技开发的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的工作时长可达到7×24小时,这是人工方式远不能及的。 同时,商汤科技还针对疫情的防控需求,集成其已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对行人是否佩戴口罩进行识别和筛查。 针对行人面部刘海、眼镜、帽子、口罩等遮挡物的干扰,商汤科技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通过可见光和红外光信息关联分割技术准确定位到额头部位,提高人体表面温度的测量准确性(精度±0.3℃);其次,通过智能体温平滑算法,减少热成像相机温度漂移问题,降低测温系统对于黑体的依赖,在某些无法使用黑体的场景中,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商汤科技副总裁、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CTO闫俊杰博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由此,最终形成了商汤“AI无感测温”——“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其由商汤星云系列智能测温筛查终端、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测温筛查系统组成。根据闫俊杰博士的说法,“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的推出,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人流密集场所通行效率。 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是最早落地应用商汤科技“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的地点之一,当旅客从航站楼安检机前走过时,无需停留,系统就会自动检测体温并反馈到显示屏上,方便工作人员查看,并且可以7×24小时持续对进出人员进行无感测温。目前,商汤“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区域通行模块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多个重点城市的地铁站、校园、社区完成部署,积极参与到各地防疫工作中。 据闫俊杰博士透露,商汤科技的研究团队仍在持续对算法进行优化。在依靠黑体的情况下,测温精度已经能达到±0.1℃左右。未来在脱离黑体的情况下,也可能达到±0.3℃精度甚至更高。并且在室外场景下,也有望达到与室内环境同等的测温精度。 助力社区疫情排查 “疫情防控机器人” “我是徐汇区虹梅街道进行防疫随访工作的智能机器人,请问您是不是刘xx女士本人?” “是我。” “了解到您刚从外地回来,耽误您一分钟时间,核实几个信息。请问您从外地回到上海后是否一直在家隔离?” “是的,我没有出去过。” “好的,特殊时期,请您尽量保持在家隔离,减少外出,有困难可联系社区居委会。那请问下您目前体温是否高于37.3°或者有咳嗽、胸闷、乏力等感冒症状呢?” “没有。” “感谢您的配合,为了对疫情进行有效防控,外地返沪需要自行隔离14天,如有异常可随时联系社区居委会我们会派专人给您提供帮助,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