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将无障碍出行扩展到其他基础设施和策略中 当目标是确保包容性时,智慧城市为无障碍交通提供的解决方案不能仅止于辅助公交和DRT服务。可及性和包容性需要扩展到其他运输方式,以提供更多体验和经济收益。 值得庆幸的是,有些城市和组织在计划基础设施和服务时正在考虑这一挑战。例如,在2020年,Google Maps推出了一项新功能,显示轮椅友好路线,还增加了一项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向该应用程序提供辅助功能信息。 更进一步,随着自动驾驶和互联汽车开始上路,我们还可以考虑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将更多的包容性引入移动性。尽管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仍在开发中,但仍在进行其他开发。 2016年,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联盟开发了一种自动驾驶轮椅,可在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进行导航。最近,“个人电动汽车”公司WHILL宣布将在日本东京羽田机场提供自动驾驶轮椅。也许有一天,这也可以转化为旨在帮助残疾人的自动乘用车。 同时,无障碍思维必须成为政策制定的一部分。尽管可能有总体法规规定,对公共基础设施必须具有可访问性,但是随着数字化和互联基础设施的发展变化,在计划转换为智能城市结构时,通常不考虑可访问性。研究实验室、组织和企业可以尽其所能,将包容性带入这些技术进步的最前沿。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支持政策,它甚至可以走得更快。 总结
拥有具有包容性的智慧城市应该等同于为所有人提供无障碍交通服务。这不仅对于实现拥有安全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并为绿色世界做出贡献的其他目标至关重要;拥有移动性并能够享受经济利益和可持续,积极的生活水平是一项基本人权。要想成为一个智慧城市甚至一个智慧世界,虽然可能需要时间和有针对性的规划,但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