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是应用开放系统将多厂家设备连在一起,实现应用要求的全部功能的过程;是应用共享的信息平台接入各个子系统,为用户实现从顶层到底层的自动化监控管理功能的工程活动。 系统集成不再是单专业自动化的工程行为,不再是自动化孤岛中的系统组建,而是工程所包含的全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实现;是为工程项目构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为工程价值链各阶段的信息化集成而构建的系统。系统集成构建起该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系统集成正向全企业信息集成的全面解决方案发展,它已从控制领域向信息领域扩展,要求系统集成商对企业控制系统集成、制造过程集成,也要对企业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集成。与此相适应,系统集成所应用的开放系统必须可以将底层设备层(现场仪表和传感器)工厂控制层和企业管理层的各类设备联网,实现企业主业务的智能制造,实现全企业的监控管理和信息综合服务。在工业4.0中,明确提倡制造厂商发展为智能制造的系统集成商。制造企业发展为产品与服务的系统集成商。 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 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最早是我国863专家提出的概念。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技术委员会(TC159)一直致力于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国家标准的制定。2010年1月,国家标委会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规范(Standard of Industry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GB/T 26335-2010)并于2010年6月开始实施。 此国家标准定义了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Industri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Integrated System)是基于计算机环境和技术,将工业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与经营决策系统综合集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大系统。” 标准在基本规定中特别强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应建成从生产自动化、生产管理到经营决策的完整系统;它将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及相关联的业务系统有效集成,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GB/T 26335-2010给出了一般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层次模型,它是基于普渡模型的分层分级系统。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典型架构由三级构成,它们是:H1:厂级系统(厂级包括:大、中、小型生产厂,生产基地等);H2:公司级系统(公司级包括:跨厂级联合企业,大型联合生产基地等);H3:集团公司级系统。 (1)H1厂级系统: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厂级系统应包括如:图1所示L1到L5五层,它们是:L1:现场设备层;L2:生产过程控制层;L3:制造执行层;L4:经营管理层;L5:战略决策层。通过5层的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实现从现场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生产执行、指挥、经营管理及战略决策的应用集成一体化,构成完整的厂级系统。其中,L1与L2构成企业的生产自动化基础层,信息化集成系统核心业务的本源信息产生于此。 (2)H2公司级系统:此级系统应对分布的厂级系统进行系统集成、构建企业公司级的信息化集成系统。系统包括L3、L4、L5三层,但其结构与功能不同于H1的相应三层。通过纵向集成技术实现H2与H1的无缝接口,实现本级信息的贯通。 (3)H3集团公司级系统:集团公司级系统包括L3、L4、L5三层,但其结构与功能不同于H1和H2的相应三层。通过纵向集成技术实现级间、层间信息的贯通。 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内涵 具体到工业企业之中,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有关人、物资、技术和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料流与资金流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的一个复杂大系统。其核心是集成基础设施/集成平台,为企业提供基础的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集成和商业集成服务。通过这些集成服务,企业不同单元的技术和系统协同运行,形成集成化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等业务活动的高效运行,实现人/组织、技术、资源和经营管理等企业要素的集成。 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对信息的集成以生产和制造过程紧密相关的底层信息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业务进行,它是系统的基础与根基,这与“工业4.0”的理念一致。信息化集成系统分为两大部分:控制系统(或称控制制造系统)与企业系统(或称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化集成系统则是这两大部分的综合与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