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过硬的质量是如何炼成的? 2017年,年近九旬的赵煜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1955年他任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有一个细节让他记忆犹新,从中可看出当年施工的严苛:大桥钢梁拼装两个月后,有的铆钉出现松动,原来是铆钉与铆钉孔之间有了1毫米间隙。于是,钢梁拼接当即停工,先期铆合的1万多颗铆钉全部被拆掉,直至4个月后新的铆钉完全填满眼孔、间隙小于0.4毫米,且试验结果高出国家指标5%时,相关工程才重新启动。 这种视工程质量为天的精神,我们在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上见过,在李春建造的赵州桥上见过;也在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上见过,也在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上见过;更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上见过——这其中闪耀的是“工匠精神”的光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需要人们树立对工作执着热爱的态度,对所做的工作、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建筑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对建筑业提高工程品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