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对企业管理有所影响,中国人讲究情、理、法,企业要建立在法的层面,但有时候要动之以情,有时候又要晓之以理,但最终还是要治之以法。 所以我们要搞中国化管理略有点困难,流程制度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制度的影响也会让很多企业执念于此。 除以上两点之外,中国文化里面的面子观点也对企业文化有着影响。中国人好面子,经常会觉得被驳了面子,就产生一种羞耻感而不是内疚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反抗心理。所以为什么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自我批判,其实也是在跟这种羞耻文化做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构建企业文化?在这样的一种背景色下,企业该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其实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另外,从个体的层面看,美国的一个基金会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其实跟50后、60后、70后有很大不同,他们对在企业工作的要求这一问题上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看法。 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工作有趣味、有挑战,需要跟牛人而不是平庸的人在一起工作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和员工之间需要重视心理契约,要更多的利用激励的手段,而不是压榨的手段。所以,想要管好用好人才,就需要了解更多激励方面的理论。 最重要的两个激励方面的理论,一个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是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要通过这样的一些激励理论,能够全面化激励的各种因素:如工资、奖金、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包括升迁、工作的机会等等做科学合理的安排,然后由此形成一个既能够符合个人的需求动机,同时又能够跟企业的目标,跟企业的事形成一体的一个激励的整合模型,这个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观察到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很少,他们的级别也很低,其实这是企业的一个很大的风险,也是对业务人员的巨大浪费。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些业务人员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你把他们招进来了,没有很好发挥效益和效率,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诺贝奖得主贝克尔曾经说过:对人的投资是一个企业里面最重要的投资。华为在《华为基本法》中也明确:人力资本的增值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 企业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谈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那企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呢?企业其实是一个人为的、功利性组织,它以任务为导向,是为了完成商业性目的而设立的,所以企业建立后到底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德鲁克说任何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需要有一个事业理论,我们成立一个企业,我们的事业理论,到底有没有、是怎么样的?这个企业的事业理论要能激发员工为之奋斗,这是很重要的。 企业的事业理论包括什么呢?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战略路径和行动纲领、管理原则、构建的文化氛围和组织特征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这一系列东西里面,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称之为共享的价值观。 共享的价值观不是强调价值观的高大上,而是强调共享,就是大家要有共识,大家都能践行,而不能只是老板的价值观。我们做企业一定要强调价值为纲,共享的价值观是基础。 我们讲价值为纲,那企业追求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以前我们是生产者决定价值,现在实际上是客户定义价值,所以有没有价值,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客户说了算。所以企业要去讨好客户,追求客户满意度。 客户为什么会对我们企业有很高的满意度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超乎他预料的“惊喜”吗?不是,至少对于华为来说不是。 我们曾专门做过一个客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希望华为是一个可重复、可再现的组织,他们不需要“惊喜”,因为“惊喜”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惊吓”。 张三来是这样,李四来也是这样,你今天做是这样,明天做也是这样,这个产品做得好,下个产品一样做得好,这个叫可重复,可再现。 另外对中国来说,中国整个社会也在转型,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变成现在的创新驱动,那对于企业来说,我觉得只讲创新驱动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叫做效率驱动。效率驱动其实就是要去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作用。 |